英皇娱乐

首页/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公开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正文

澄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澄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09-03-27???????????浏览量:1531 次
?
?

(2006----2010年)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进一步巩固扩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加快富民强县进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经过认真调研,充分论证,集思广益,反复研讨,特提出《澄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 “十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生活富裕这一既定目标,牢固树立“一切向人民负责”的执政理念,积极打造“执着、诚信、团结、务实”的澄城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增长方式切实转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明显变化,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成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中又一个快速发展的好时期。

1、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县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0.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7.6亿元,年均增长10.25%。人均GDP由2000年的2857元增加到2005年的4547元,年均增长9.71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348万元。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5.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6.6亿元,占37.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占36.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0年的33:35 :32 演变为25:38 :37,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主导经济增长的格局得到加强,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面积基本稳定,经济作物比重逐年提高,“十五”末,全县粮食面积稳定在60万亩,棉花面积达到4万亩,辣椒面积3万亩,西瓜面积2万亩,烤烟面积1.5万亩。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为依托的苹果、畜牧、经济林和劳务输出四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苹果四大技术得到推广,优果率提高到60%。畜牧产业迅速扩张,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2005年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52万头,牛、羊、鸡存栏分别达到2.5万头、6万只和88万只。依托生态工程建设,以花椒、柿子、红枣、核桃为主的经济林规模达到39万亩。劳务经济快步发展,创出了“澄城船员”、“澄城绣工”等劳务品牌,2005年,全县可输出各类务工人员6.1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2亿元。农业产业化步伐逐步加快,以海升果业、龙首油脂、田园面粉、远大禽业、鼎鑫肉业和三大棉绒厂等龙头企业为拉动的粮、棉、油产业链初步形成,农副产品附加值有了新的提高。工业经济增势强劲,优势产业呈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十五”末,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6.8亿元,较“九五”末净增9.08亿元,同比增长117.6%。非公有制工业迅速壮大,“十五”末实现产值9.6亿元,占到全县工业经济一半以上。商贸流通日显繁荣,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以购物商城、华元购物中心、商贸大厦、新合作超市为代表的商贸流通企业经营活跃,连锁店、便民超市、配送中心等流通形式层出不穷。以龙首宾馆、新纪元大酒店、银花宾馆、澄合宾馆为代表的餐饮住宿业档次不断提高,功能不断完善。2005年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7亿元,较“九五”末净增1.07亿元,年均增长5.2%。“一带三园”迅速崛起。农业科技产业开发带建立科技示范基点53个,澄城工业园区、韦庄农业产业化园区入园企业已达18户,工业总产值将扩大到10亿元以上,冯原农副产品贸易园区已建立6个专业市场,交易额突破2亿元。“一带三园”的产业集群效应日渐明显,引领带动作用愈来愈强,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核心品牌和最大亮点。

3、项目建设大见成效。“十五”期间,全县各级一心一意谋发展,励精图治求跨越,倾注全力抓项目。五年来,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亿元,年均增长33.7%,高于全市18.7个百分点。相继开工建设了3.2万吨电解铝、万生塑业、群生电力、董东煤矿及奥陶春酒业等一批工业竞争性项目;澄馨园、澄景园、城乡供水、三叉口排水、小城镇建设、新体育场、信合大厦、新合作超市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海升果业、龙首油脂、宏业醋饮、昌盛果库、南凯果库、田园面粉及农村沼气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古徵公园、长宏广场、古徵街南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中小学灾后重建、基层政权建设等一批城乡公益性项目;优质小麦基地、退耕还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村人饮解困及氟改水等一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安善路、澄白路、澄黄路、澄合路、东环路等一批交通设施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和活力。

4、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事业按照科技兴澄战略,扎实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称号。教育事业继续巩固“普九”成果,澄城中学、王庄中学跨入省级重点中学行列,创新中学等一批民办学校蓬勃发展,高考、中考连年稳居全市前列,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加强。城乡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建立,经受住了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计划生育水平明显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7.2%,人口自增率下降到3.0‰以下。民间文化保护得到加强,文化形象和人文环境全面提升,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全省农村电影2131工程达标县”和“陕西省优秀民间艺术刺绣之乡”等多项殊荣。新体育场开工兴建,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体育竞技水平明显提高。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和电子信息网络快步发展,政府网、农业网等多家网站相继建成,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防汛救灾卓有成效,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保障。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加大,收购储备制度落实较好。环保专项治理活动深入开展,重点污染源治理成效显著。以煤矿安全和交通安全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扎实开展。扶贫开发成果明显,贫困人口数量逐步减少。城乡基础设施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市容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基层民主不断发展,廉政建设持续加强,群众来信来访得到高度重视,违法犯罪受到严厉打击,全县社会安定稳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5、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3元,比2000年净增383元,年均增长5.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267元,比2000年净增215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23亿元,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5和40平方米,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全面落实,人民生活开始步入求新、求美、求好、求知的新阶段。

6、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相继取消,粮食直补、农机具直补、良种繁育直补等惠民政策相继落实。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收到实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入进行,农村卫生综合改革初见成效,庄头煤矿、百货公司、饲料厂和县招待所改制到位,澄城卷烟厂与徐州卷烟厂成功重组,中小企业改制改组有序推进。住房、养老、医疗等配套改革稳步进行。乡镇区划改革全面完成,乡镇由18个减少到14个。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迈进。海升果业、万生塑业、长宏铝业、川宏酒业、实得利生物有机肥等一大批域外企业落户我县,果汁、肉牛、生猪、辣椒、苹果等产品已进军国际市场,外贸出口供货值连年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大势所趋,为今后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运行体制发生巨大变化,正处于周期性上升期,居民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资金、技术、物资正加速向西部转移,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持。

从我县实际看,随着西禹高速、澄白路、澄黄路、202线、西包铁路线扩能改造等工程的建成,道路交通大为改善,水利、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在“十五”期间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以卷烟、煤炭、铝电、涉农加工、苹果、畜牧为主的特色经济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抢占市场制高点的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这些都为我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重要条件。

存在问题和不利因素:

1、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依赖资源的高投入和建设的高投资来拉动。

2、县级财政紧张,保运转仍显困难。后续骨干财源较少,投入自主增长动力不强,加快发展与地方财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对外依赖较大。

3、农业抗灾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卫生条件较差,群众享受公共服务偏少,农民增收步伐缓慢。工业经济仍然没有摆脱靠资源投入来拉动,增长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民营经济规模小。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投资环境不尽人意,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土地保护利用与工业建设用地矛盾突出,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

4、干部群众观念相对保守,传统思想积淀较深,敢创、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强,敬业奉献、力促发展的氛围不浓。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握战略机遇,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做强“一带三园”,发展特色经济,推行自主创新,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信息化步伐,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突出贯彻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工作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县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遵循又快又好的原则,进一步解放干群思想,认清发展形势,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经济总量和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和谐小康新澄城的奋斗目标。

2、坚持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必须跳出农业大县的思维定势,将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作为澄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抓手。按照“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大三产”和“工业先行、四化互动”(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引导和促进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名优产品聚集,推动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3、坚持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工作的关键。“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要着力实现三大转变,即:从依赖投资拉动更多地向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转变;从单纯依赖单个产业带动更多地向工业、农业、服务业多元产业协调推动转变;从依赖资源投入更多地向依靠科技投入转变。在发展重点上,下势壮大园区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提升劳务经济,注重推行循环经济,积极做大品牌经济。

4、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工作的根本点。“十一五”期间,必须把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的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倾注全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努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丰硕成果。

5、坚持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工作的总体目标。按照以人为本的总体要求,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建设,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和安全等问题,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目标,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澄城。

(三)奋斗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使我县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社会文明进步迈上新台阶,初步将我县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小康县,使我县成为全省果业名县和畜牧大县,秦东卷烟基地,渭北能源工业重地、涉农加工业强县和商贸流通中心。

1、经济总量目标。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6198万元。外贸出口供货值达到1.5亿元。

2、经济结构目标。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3.2%,力争将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15:47:38,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2%以上。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70 %。城镇化率达到45%。年平均劳务输出人员保持在6 万人(次)以上。

3、人口和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固定电话每百人拥有率达到18部,移动电话每百人拥有率达到60部,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县城新增公共绿地10万平方米,全县人口总量控制在39.7万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在110以下,人口平均寿命达到74岁。

4、公共服务和资源生态目标。科技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教育投入逐年增长,全县普及高中教育。林木覆盖率达到30%,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0万亩。城区大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区噪音治理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40%,每千人医院床位数达到2.5张,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5人,儿童免疫率达到95%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城镇低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逐年提高。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和产业布局

(一)发展战略。

1、实施“一带三园”开发战略。园区是产业聚集的平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十一五”期间,必须继续牢牢抓住“一带三园”这一核心品牌,充分发挥其产业集群、要素聚集、资源集约的效应,做大做强园区经济。遵循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整合优势、错位发展的思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开发的原则,着力打造这一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增长极。以农业科技产业开发带为杠杆,以县城工业园区、韦庄农业产业化园区和冯原农副产品贸易园区为支点,橇动和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2、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环境促项目,以项目促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每年新上2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达到7亿元以上。积极围绕支柱产业和特色资源,引进实施一批对县域经济具有支撑作用和重大影响的大项目、好项目,实现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增强综合实力,全力构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3、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化是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要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目标,以大力发展民营工业为重点,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做大烟、煤、铝、电等支柱工业,做强果蔬、油饲、白酒等加工工业,提升医药、透明皂、造纸等化工工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目标,以建设涉农龙头企业为重点,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势项目,打造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

5、实施人才兴澄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建设作为促进发展的根本举措。以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和劳务输出技能培训为重点,加快县乡两级培训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积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大力推进人才交流。加快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吸引大中专毕业生来澄工作。努力建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科技人才四支队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把优秀人才聚集到兴澄富民的各项工作中来,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

6、实施科学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产业布局

根据我县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按照错位发展、集群建设的思路,“十一五”期间,我县的产业布局是:全面提升“一带三园”,努力建设“五大基地”,加快发展“一个中心”。

一带:农业科技产业开发带要继续以202线为轴心,以交道观光农业示范区和王庄生态农业示范区为辐射,加大科技投入,促进要素聚集,突出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形成特色小区,在沿线乡镇村组加快建设绿色宽幅林网和苹果、畜牧、经济林、设施农业等科技示范基点。点线结合,示范带动,全力推进我县农业生产上水平、增效益,使之真正成为我县现代农业的“隆起带”和“辐射源”。

三园:工业园区要以能源、冶金、化工等产业为重点,力争2010年工业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韦庄农业产业化园区要以果汁加工、油饲生产、醋饮制造、棉绒生产、棉籽加工、食品加工和果品贮运等产业为重点,力争2010年工业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冯原农副产品贸易园区要以苹果贸易、粮食贸易、林特产品及中药材贸易为重点,力争2010年专业市场达到8个,贸易额达到3 亿元。

五大基地:以冯原、刘家洼、善化、赵庄、王庄、罗家洼、庄头等乡镇为重点,建设25万亩优质苹果基地,以寺前、韦庄、交道等乡镇为重点,建设8万亩优质高酸苹果基地,使我县成为全省果业名县。以生猪和秦川牛养殖为重点,遍地开花,全面发展,使我县成为生猪年出栏百万头以上、牛存栏5万头以上的全省畜牧基地。以徐州烟厂澄城分厂为主体,不断扩大卷烟生产和烟叶种植规模,使我县成为秦东卷烟基地。以工业园区和尧头、安里、庄头矿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煤、电、铝产业,力争到2010年产值达到25亿元,使我县成为渭北能源工业基地。以韦庄农业产业化园区为重点,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幅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使我县成为渭北重要的涉农加工业基地。

一个中心:以县城和韦庄、冯原为重点,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仓储运输、电子商务、商贸餐饮、金融保险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力争2010年将我县建成渭北商贸流通中心。

四、“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特色工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要以市场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能源工业和涉农加工业为重点,深化国企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速科技进步,实现科学管理,组建企业集团,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竞争实力。努力构建整体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到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3.5亿元。

1、能源工业。依托资源,放大优势,走“以铝带电,以电促煤”之路,坚持集约开发,加速规模扩张,逐步建设竞争能力强,经济贡献份额大的产业群体。重点抓好群生电力、董东煤矿、庄头煤矿、西河煤矿、长宁煤矿等建设项目。

2、冶金工业。以长宏铝业、野川管业为基础,坚持科技创新,扩大生产规模,加速产业延伸,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自主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重点抓好20万吨电解铝、6万吨氧化铝、6万吨铝材深加工等建设项目。

3、卷烟工业。利用徐州烟厂与澄城烟厂成功重组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发展空间,提高中、高档卷烟比例,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效益,实现利益共赢。

4、涉农加工业。充分发挥我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果汁、油脂、饲料、白酒、面粉、乳品、生猪屠宰、农副产品加工和包装等产业门类,努力组建涉农加工产业群。

5、化工工业。抓紧组建以纳米管材为重点的塑料化工企业集团,进一步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创造品牌。积极引进、研制医药新产品,促进片剂、针剂、中成药同步发展,形成系列。加快技术改造,不断提升电石、焦化、液晶、透明皂、造纸、植物香精等化工产品。重点抓好4A沸石生产线项目、诚信医药新产品开发项目、海泰电子三期液晶体加工项目。

6、建材工业。稳步发展现有水泥生产规模,开展技术攻关,提高产品质量等级,争创名优产品,加快实施水泥厂旋转窑改造项目。抓好建筑用砖、石料、生石灰等产品的生产,积极推广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新型环保材料。

7、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县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型态。“十一五”期间,要按照政治平等、政策优惠、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要求,全力推动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通过兼并、联合、承包、收购等形式,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加速进军产业领域,实现资金、人才、技术、资产的重新优化配置。制定优惠政策,放宽投资领域,简化审批手续,大力发展一批带农型、科技型、特色型和外向型民营企业,加速县域经济民营化,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积极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办企业、搞经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支持。不断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到“十一五”末,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攀升,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8、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以能源、化工、涉农加工为重点,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工业整体水平。积极实施名牌兴业战略,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立足现有的澄城苹果、红杉树卷烟、长宏铝材、晶软醋饮、寺前米醋、实得利生物有机肥等品牌基础,着力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叫得响、销的好的“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清洁生产。

(二)加快建设“一带三园”,打造区域经济航母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聚集生产要素,整合优势资源,优化投资环境,加强硬件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一带三园”这一招商品牌,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拉动经济发展。尽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机构,积极搞好土地规划储备,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一带三园”汇集,加速园区的发展壮大。注重引进一批高科技、高利税、低污染的“两高一低”型企业和项目。农业科技产业开发带突出示范基地建设和科技推广两大重点,以线连点,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工业园区要继续保持率先崛起的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实现规模扩张。韦庄农业产业化园区要进一步搞好规划,建好商贸服务和物流小区,以更优惠的政策吸引新的涉农企业入驻。到“十一五”末,工业园区开发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韦庄农业产业化园区开发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两大园区入园企业增加到30户,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亿元。冯原农副产品贸易园区要加快与小城镇建设相同步,在市场分区、专业营销、物资配送、服务体系及规范管理上有新的发展,使专业营销市场扩大到8个,各类商业门店达到200 家,年交易额超过3亿元。

(三)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以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农业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农民增收,壮大苹果、生猪、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努力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到201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5%左右。

1、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生产的重要位置,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认真抓好良种统繁统供、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机化务作。优化粮食结构,积极走粮、经、饲三元发展的路子。继续落实粮食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五年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年,年均总产达到13万吨,复种指数提高到140左右。巩固扩大经济作物。县中重点发展观光农业、大棚蔬菜和温室水果;县北逐步扩大辣椒、烤烟、豆类和中药材;县南巩固棉花、油料、西瓜面积。积极发展猪沼果生态农业,加快建设一批绿色无公害示范小区。到2010年,棉花面积稳定在5万亩,油料面积达到4万亩,烤烟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辣椒面积达到3万亩,设施大棚达到2000座,沼气发展到15000口。

2、加快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不断强化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积极开展科研攻关、优良品种引进和实用技术推广,强化乡镇农技、畜牧、林技、水利等涉农事业单位职能。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政府主导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科技明白人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水平,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壮大农民经纪队伍,提高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解决群众卖难问题,提高农民收入。

3、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项目、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农资加工制造项目和科技、运输、仓储、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产业,不断拉长和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重点扶持壮大海升果业、秦牧公司、渭乐公司、沣汇公司、远大禽业、鼎鑫肉业、龙首集团等关联度高、前景广阔、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系列开发。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加快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充分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利用空心村改造和土地复垦,规划和建设一批中小型农业产业化项目,为农业生产提供最直接的带动和支持。“十一五”期间,积极实施陕西高校肉制品直供基地项目、宏业公司液态奶项目、阳光乳业建设项目、脱毒马铃薯产业化项目,全力培植一批对农业有影响的农字号龙头企业。

4、做强做大苹果产业。全力推进“四大技术”的应用普及,继续加大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努力提高澄城苹果知名度。县北继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标准,县中稳定面积,加强管理,县南依托海升集团,大上高酸苹果。“十一五”期间,全县苹果面积力争达到30万亩以上,其中,绿色基地20万亩,出口基地12万亩,优果率提升到70%以上。

5、下势建设畜牧大县。面向市场,依托优势,以发展养、加、销一体化示范小区为重点,实行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以陕西高校生猪基地建设和渭乐公司、秦牧公司秦川牛养殖基地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努力扩大生猪和秦川牛养殖规模,同时兼顾鸡、羊发展。到2010年,生猪出栏百万头以上,牛存栏达到5万头,羊存栏增加到10万只,鸡存栏达到100万只,使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6、切实加大劳务输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规范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路子。大力发展“订单”劳务,做大做优“澄城船员”和“澄城绣工”两个品牌,积极筹建5—10个驻外劳务办事机构,及时提供劳务用工信息。积极解决在外务工人员的各种困难,切实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彻底消除外出务工人员及家属的后顾之忧,力争年平均输出人数保持在6万人(次)以上,年平均创收3.5亿元以上。

7、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加大林木管护力度,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荒山荒坡治理,积极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北部地区重点建设畜牧草场基地,沿河流域重点建设经济林基地。到2010年,全县建成花椒、红枣、柿子、核桃等各类经济林40万亩,收入突破3亿元,生态林达到10万亩。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以城镇大气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治理和推广农村沼气等新型能源利用工程为重点,积极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搞好土地利用规划和基本农田整理,积极做好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加快实施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依法严查滥采乱开现象。

8、全力推进扶贫开发。以巩固温饱成果和全面提升贫困地区群众收入为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制定优惠政策,整合扶贫资源,合理安排项目,实行“捆绑”式扶贫。坚持资金扶贫和科技扶贫并重、长期脱贫和短期扶贫并举,促进贫困人口尽快转化。“十一五”期间,完成50个重点村扶贫项目和5万人的脱贫任务。

(四)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1、项目建设。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思想,充分认识加大投资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用项目张扬优势,配置资源,聚拢资金,推动发展。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储备库建设,实现项目滚动发展。努力完善项目管理机制,不断加强对全县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督查和服务,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继续加大项目资金筹集力度,千方百计保证建设投入,促进项目顺利进展。“十一五”期间筛选了83个“富民强县”重大项目,总投资73.9亿元。其中:长宁煤矿、电解铝、群生电力等工业类项目19个,总投资48亿元;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安全饮水、水保生态建设等农林水项目22个,总投资8.5亿元;县、乡、村三级交通建设类项目3个,总投资3.7亿元;古徵街北段开发、县城污水处理和垃圾填埋等基础类项目15个,总投资8.3亿元;信合商务大酒店、华元大酒店等商贸市场建设类项目7个,总投资1.7亿元;县级医院改扩建、新体育场建设、尧头陶瓷开发保护等社会事业类项目13 个,总投资2.7亿元;政权建设类项目2个,总投资3030万元;其它项目2个,总投资6700万元。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必将为我县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2、招商引资。进一步落实“三大纪律、八项承诺”,全力营造迎商、亲商、富商的招商引资环境。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通过网上招商、叩门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格局。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继续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理制和挂牌保护制。加大执法监察力度,狠刹三乱歪风,坚决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严厉打击干扰和阻挠项目建设的不法行为,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县域经济活力。

“十一五”期间,要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统一体系和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积极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增加服务业产值。到2010年,力争服务业产值占到全县生产总值的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0%,达到7.68亿元。

1、商业服务业。按照大开放、大流通、大市场的思路,改造提升现有商贸流通网点,不断扩大经营规模,逐步提高服务档次,努力丰富文化内涵。积极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商贸流通方式,重点实施大市场改造项目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着手筹划在工业园区及冯原、韦庄、矿区等地建设较大型综合超市。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县城、乡镇及部分中心村逐步建立规范的农资专营店和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充分发挥新合作超市双向配送的功能,以农村为重点,建设贸易网络,拓宽贸易空间,增加贸易额度,搞活商贸流通。

2、餐饮服务业。本着上档次、创星级、增特色和统筹布局、新老并重的原则,以龙首宾馆、新纪元大酒店、银花宾馆、澄合宾馆为依托,积极创建星级饭店。完成信合商务大酒店、华园大酒店工程建设,力争再新建1-2个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有规模、上档次的大型酒店,不断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积极改建一批服务社会、贴近群众的便民餐饮网点。

3、信息服务业。按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总趋势,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延伸区域,扩充功能,提高普及率,实现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合一,协调发展。积极实施电子政务工程,逐步实现公文交换电子化和自动化,努力做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大力推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广泛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不断加快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社区服务、图书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信息化步伐,建设农村有线电视和县乡村三级调频广播“村村通”工程。努力提升政府网站、农业网站、教育网站的容量和水平,使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到2010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县城50%的家庭达到三电(电话、电脑、电视)一体,初步实现全县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网络化、数字化。

4、公共服务业。对现有的客运网点实施提升改造,增设营运线路,规范营运秩序,建设醍醐、罗家洼客运站,到2010年,力争实现村村通公交,确保群众出行更加方便。继续加强货运管理,积极拓宽货运业务,努力增加经济效益。围绕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搞好房地产开发,规范交易市场,鼓励住房贷款,提高居民购买能力,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居(家)委会办公场所、文体娱乐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建设,为广大居民提供便利和有效的服务。进一步规范法律、审计、咨询、会计、信息等中介服务组织,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1、水利水保。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抓好城乡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重点解决北部沿山地区群众饮水困难、县中部分地区饮水污染,县南地区饮水含氟等问题,2010年基本解决全县人畜饮用水困难,重点实施城区供水续建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积极建设节水型农业,两大灌区抓用水效率,井站灌区抓暗管输水,北部沿山地区抓集雨旱窖,到2010年全县新增节灌10万亩,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25%。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以小流域为单元,结合水保生态项目,新建淤地坝14座,淤地2500亩,完成治理面积100平方公里。加快水源工程建设,搞好胜利水库、红石崖水库、永内水库和富塬水库除险加固。

2、农综开发。围绕中低产田改造,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积极建设一批“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的农综开发示范区。“十一五”期间,在巩固县南和县中农综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合理布局,集中连片,重点实施县北7乡镇1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不断提高农综开发的整体水平。重视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为乡村两级产业性项目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3、公路建设。按照“提高等级,增加密度,完善网络”的总体要求,改造主干公路,延伸乡村公路,硬化村级公路,形成县域内斜映式“玉”字形主干公路格局和“三纵四横五通道”的县乡公路网。认真落实乡村两级道路建设责任,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重点建设好澄合路、冯庄路、韦寺路、张永路、独宜路等五条县级公路和寺韩(寺前-韩家洼)、冯西(冯原-西社)、王罗(王庄-罗家洼)等16条乡级公路。到2010年,县道实现三级标准化,乡道主骨架实现油化,平塬行政村道路基本油化,所有行政村通四级以上标准公路。

4、电力供应。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实施县城电网改造。充分发挥县内发电厂和现有变电站的供电能力,不断满足用电需求。“十一五”期间,新建交道变电站,扩建冯原、赵庄变电站,开工建设群生二期和新纪元、三眼桥等发电项目,使全县总装机容量达到45万千瓦,全县年发电量达到30亿千瓦时,供电可靠率达到98%以上。

(七)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县城建设。进一步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围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目标,按照“逐步改造老城,加快建设新区,全面加强管理,提高城市品位”的思路,坚持“规划为纲、基础先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制定市容市貌标准,不断强化环境卫生治理,着力抓好城区道路、供水、排污、绿化、美化、亮化、休闲、防汛、消防、公交、公厕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在修编完善县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古徵街南段建设、古徵街北段开发、西环路改造、古徵街东西六路建设、县城南北大街和老城各支路改造及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县城劳务交流市场和居(家)委会社区服务建设等项目。积极论证县城集中供热、供气项目。通过南移东扩和进一步开发建设,逐步形成北部商贸生活区、南部工业园区、中部公共服务区3个主功能区,南北五条主干街道,东西十四条路的棋盘式城市路网框架。到2010年县城规模扩大到20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16万人以上,道路铺装率、排水管网普及率、供水普及率及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分别达到90%、90 % 、95%和5平方米以上。五年之内,力争把县城建设成一个规划科学、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人居环境优良的绿色生态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

2、小城镇建设。以“三点一线”为重点,按照“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完善功能,优化环境,培育产业,凸现特色”的思路,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城镇设施建设,促进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加快农民向城镇集中,使之成为区域内的工商企业小区、第三产业集中点、农副产品集散地和文化娱乐中心。韦庄、交道、王庄、冯原等镇,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加快发展,力争进入全省明星乡镇行列。

3、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中心村为重点,积极搞好村庄规划、巷道排水、道路硬化、信息网络、安全饮水和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医疗卫生、文体中心、便民超市、垃圾处理等服务设施,逐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整体面貌,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八)搞好财税建设,壮大地方财政实力。

1、财税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县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一带三园”为依托,以科技兴企为推动,面向市场,注重效益,积极调整财源结构,实施财源建设工程,形成收入能力强、保障水平高、发展后劲足、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良好格局。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倾斜和支持利税大户,巩固和发展骨干财源;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和扩大新兴财源;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镇财源收益。加强税收征管力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努力化解财政风险。加快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十一五”期间力争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

2、金融保险。以实施金融宏观调控和建立现代金融管理制度为重点,合理布局营业网点,不断创新金融业务,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吸纳各类存款,多方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贷款投资结构,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严格整顿金融市场,做到兼顾平衡、有序竞争。积极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活动。继续加大保险业的社会宣传,简化办事程序,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信用品牌,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保意识,不断增加险种,开拓经营市场,将保险业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积极构建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

(九)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各项事业。

1、科技事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农业上,着力推广良种繁育、间作套种、优果工程、塑棚设施、病虫害防治和无公害栽培等。工业上,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和新产品开发,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创建科技型企业。加强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发展科技中介组织,鼓励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力争每年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10个,科技型企业10户。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份额达到40%以上。

2、教育事业。巩固“普九”和“两基”成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加快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积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搞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和高级中学教学楼建设。以争创“教育强县”活动为载体,完成企业办学的移交工作。逐年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力争2007年普及高中教育。进一步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除书本费、杂费和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完善成人教育,积极鼓励民办教育,加快实施远程教育。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推行教师资格制度和聘用制度。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环境问题,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现象。

3、卫生事业。完善医疗救助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构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施基层卫生院器械配备工程、中医院和妇幼院急救中心建设工程及农村环境卫生工程。积极做好艾滋病、结核病、肝炎、非典、人禽流感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搞好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推进爱婴行动,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采取有效措施,搞好以布病为主的地方病防治工作。

4、计生工作。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巩固低生育水平,教育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的人口生育观念,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布局结构。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大对农村计生户的奖励扶持,不断降低新生儿性别比,加大计生执法力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积极实施县乡计生服务站改扩建工程,全面提高计生站服务功能。

5、文体旅游。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开展创建文化乡镇和评选“岳楼”文化奖活动。大力组织节日文化和企业文化娱乐活动,加大社区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开发保护,重点实施尧头陶瓷开发保护工程。加快建设拴马桩石雕博物馆、尧头陶瓷博物馆和精进寺塔亮化工程,积极开发龙首坝休闲旅游风景区,做好道路、绿化等前期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醍醐龙王泉和县西河,建设龙王泉醋浴休闲渡假村和县西河休闲风景区。做好壶梯山、崖畔寨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论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完成新体育场建设,争创国家体育先进县。

6、社会保障。大力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认真落实“两个确保”,切实搞好“三条保障线”衔接,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范围,及时发放农村和城市“低保”,逐步解决城中失地农民的社保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切实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积极筹建县老年公寓、民政救灾物资储备库和福寿园公墓,加快实施烈士陵园升级和殡仪馆改造工程。

五、“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坚持解放思想。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常抓不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从实际出发,客观认识县情,正视矛盾和问题,冲破思维定势,用足用活政策,摒弃陈旧保守的思想,树立敢为人先的观念,走符合我县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不断扩充信息,积极筹划,抢占先机,把握主动;要站在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拓宽视野,寻找差距,克服短期行为,谋求长远利益,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求真务实,沉身实干,克难攻艰,开拓进取,以解放思想迸发出的大能量促进澄城经济大发展。

(二)优化发展环境。树立环境是发展生命线的思想。加快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和市政设施等硬件建设;提高政策、法制、服务、信用等软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整顿市场秩序,加强执法监督,规范行政行为。在项目审批、土地征用、规划建设、社会保障、工商管理、税费征收等方面加快与东部地区和国际惯例靠拢,用良好的发展氛围带动经济快速发展。重视信用体系建设,弘扬澄城精神,打造“信用澄城”。

(三)深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推进农户以“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全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非政府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采取有效手段改善投资环境,明确投资主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引社会和民间投资。深化户籍改革,逐步实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鼓励农民向城镇转移。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努力实现金融主体多元化。

(四)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战略,全力打造“一带三园”招商品牌,充分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敞开大门,将我县经济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之中。积极调整外贸结构,重点在能源、农副产品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加大“东引西联”力度,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物资流、技术流、人才流,吸引更多的大公司、大企业来澄投资建厂,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五)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精简冗员,强化职能,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公开。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同时,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供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谐社会上。减少行政干预,规范行政管理,完善决策程序,推进民主政治,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强教育和管理,强化公仆意识,提高工作效能,努力建立一支人民满意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六)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构建“平安村居”、“安全乡镇”、“治安安全单位”三大基础治安防控网络,预防和减少重大治安案件的发生。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尽量减少群众体性事件发生。不断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安定。努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重视食品、药品和群众饮水安全,全面整治道路交通、煤矿生产及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安全事故。积极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全力提高防范和处置能力。全面开展“安全澄城”创建活动,努力为加快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