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皇娱乐

首页/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工作报告 / 正文

2011年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3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渭南市市长? 徐新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与《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去年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克服金融危机和多种灾害的不利影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01.4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完成74.9亿元,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918元和4372元,增长16.6%和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一五”的圆满收官。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部提前实现,成为建市以来经济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渭南已经跨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坚持不懈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区域竞争实力快速提升。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1.8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267元。全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明显增强。
  项目建设成绩斐然。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下大气力招商引资,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五年累计招引项目1017个,到位资金584.8亿元,年均增长59.7%。实施重点项目383个,完成投资14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960.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9倍,年均增长47.1%。多年想建而未建的渭蒲高速顺利通车,关中环线、西潼高速扩建、郑西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投运。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740万千瓦,输变电骨干网架提升至750千伏,长期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中联重科、拓日新能、紫兆环保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渭南,为我市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根本出路。高起点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项目与企业入园发展。渭南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13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到7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16户,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4.8%,成为最活跃的经济增长极。首家专家工作站在北人印机挂牌成立,紫兆环保拥有6项国家专利,全市申请专利1500余件,长寿命复合强化高温钼合金舟研制等25项科研成果获全省科技进步奖,煤制烯烃技术产业化入选全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规模以上企业由236户增加到540户,产值过亿元企业由49户增加到106户,金钼股份成功上市,龙钢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完成1020亿元和339.7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2.9倍。万元GDP能耗下降2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15.1%、13.6%,超额完成省控目标。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涉农工业初具规模,成为工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坚持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积极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优质粮食、设施蔬菜、有机林果、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去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64.2万吨,创历史新高。水果、蔬菜总产分别达到254万吨和192万吨。畜牧业产值达45.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91家,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707个,农民从产业分工协作中得到更多实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440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72.5万亩。建设户用沼气池7.8万口。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万公里,建制村通油路率达到100%,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实施退耕还林、天然防护林工程186万亩,秦岭北麓形成110公里宽幅林带,渭河堤岸建成165公里绿色长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9%。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坚持“一城四创”,高起点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跨河发展、一城三区、五大组团”的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建成“五纵六横一环”的城市路网,供、排水管网覆盖建成区90%和70%,供气管网实现全覆盖。坚持“大绿、大水、大空间”理念,加快城市绿化,开展“三拆一透”,仓程路、渭清路等主要路段建成绿色长廊,南部台塬初显绿色屏障,中心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8平米,亮化率达到98%,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三年超过300天,渭河水质考核获全省唯一达标城市,成功跻身“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行列。建成渭南高中、实验初中和三贤路小学,中心医院新区主楼完工,湭河公园、朝阳公园、信达运动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县城扩容步伐加快,27个建制镇全面完成建设任务,11万农民进城落户,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0%,较“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
  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做大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整合旅游资源,加快项目建设,华山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开园,洽川景区、韩城古城、白水仓颉庙开发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等节会活动,我市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328.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7.6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2倍和3.7倍。餐饮、酒店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保险、信息咨询、社区服务业势头良好。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取得明显成效,33户工业企业实施破产重组,焕发出新的生机。粮食企业通过诉讼减债,核销债务9.4亿元。棉花企业改制面达75%。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总数缩减30%,农业税全部取消,“普九”债务基本化解,土地流转机制初步建立,460万亩集体林地确权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三统一”制度全面推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缓解。文化体制改革开局良好,市广电、电影传媒、演艺集团三大公司成功挂牌,在产业化经营上迈出新步伐。成立金融办,充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本,引进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分别在富平、韩城设立村镇银行,发展小额贷款公司16家,金融支持发展力度不断加大。调整高新区和临渭区管辖区域,理顺经开区、卤阳湖等工业园区和华山景区的管理体制,促进了城市和园区快速发展。公开拍卖城市天然气股权和加气站经营权,南塬绿化改变了以往植树模式,为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探索了新路。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下大气力优化投资环境,被省政府授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和浙商、粤商、苏商投资首选城市称号。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十一五”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6.7亿美元,同比增长63%。
  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始终把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更加舒心作为执政的第一理念。连续五年实施民生十大工程,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就业、住房、看病、子女上学等难事、烦心事。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0.3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90万人左右。建成寄宿制学校100所,完成1100余所农村学校危房改造,“蛋奶工程”惠及29.1万学生。开展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完成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查体115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6.6万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3.8亿元,37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五保供养标准增幅达到344%。出台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五年发放救灾救济资金3亿元。建成51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159个城市社区健身广场,成功举办两届全运会。完成11个县级文化馆和19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为1063个边远贫困山村通上广播电视。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经济适用房货币直补2000户。完成578个重点村扶贫开发任务,解决了6569户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和15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55.7万人实现脱贫。累计发放家电下乡、农机具购置补贴3.9亿元,惠及全市70%农户。投入移民专项资金15亿元,受益群众达86万人。累计发放抚恤金5.2亿元,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健全维护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全市治安满意度稳步提升,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信访总量大幅下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完成市县机构改革任务,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严格依法行政,在全省率先制定建设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任务。规范行政许可,清理精简市级行政审批项目27项。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主动接受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连续五年达到100%。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引进61名博士硕士急需人才。推行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政府公信力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外事侨务进一步加强,审计、监察、工商、统计、药监、质监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新闻出版、档案、地方志、气象、地震、妇女儿童、残疾人、民族宗教、老龄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各位代表:五年的开拓奋进,五年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后来居上、追赶跨越的坚实基础,开启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崭新局面。这是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精诚合作的结果,是552万东秦儿女凝心聚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向积极参与地方发展的驻渭部队、武警官兵和中省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优依然是我们的基本市情。经济总量小,人均GDP只有全省的55.5%;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城镇化进程缓慢,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难度加大;减少贫困人口、促进农民增收的压力很大;确保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干部的观念和作风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广大群众的新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对此,我们一定要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把握重点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期,也是提升综合实力、奋力实现赶超的攻坚期。纵观这一时期国内外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全球经济格局和需求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协作配套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家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新的10年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我们招商引资、争取项目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持续加快的后劲十足。特别是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自我加压、奋发向上、你追我赶、互相赶超的浓厚氛围,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机遇,积极破解发展难题,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做大总量,调优结构,就能够将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
  “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综合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强化产业支撑、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发展环境、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建设开放繁荣、和谐富裕、宜居宜业的新渭南。
  总体目标是实现“两增两减,四个翻番”: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明显减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一五”末翻一番多。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提速赶超、科学发展作为主基调。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珍惜机遇,抢抓机遇,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努力做大、做强、做优园区、城区、景区,能快尽快,能超尽超,不断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加快缩小与全国、全省和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是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战略选择。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效益,发展与民生、环境的关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在加快发展中转变发展方式,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谋求更快发展,在新一轮区域发展和竞争中赢得主动、后来居上。
  三是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开展区域联合,全力以赴抓招商、抓项目,吸引更多优势资源和资金投入渭南,聚合更多项目壮大支柱产业,借智借力,努力拓宽发展新空间,争创发展新优势。
  四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坚决破除陈旧观念,突破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真正以思想大解放、机制大创新助推经济社会大发展,走出一条弯道超车、快速突破的崛起新路。
  五是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标。把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民生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真正让渭南人民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舒心、更有尊严。
  2011年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赶超发展、争先进位的关键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和1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3.6%,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
  着力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推进投资快速增长
  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要持之以恒抓项目、抓招商,力争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
  抓好项目策划。紧盯国家政策趋向和投资重点,在水利、电力和民生工程、节能环保等领域,策划一批具有引领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围绕“十二五”战略布局,以能源化工、有色冶炼、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围绕新产品开发、提质扩产和产业链延伸,包装配套项目,形成集群共生效应。借鉴沿海地区发展经验,统筹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在更大范围寻求产业链接,策划包装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和高科技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策划包装项目400个,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
  加快项目推进。继续坚持市县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制度,完善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做好环境保障,支持大西高铁、西南复线、黄陵-韩城煤运专线和电力配套项目加快建设。对抽黄供水工程、韩城煤层气输送管道、罗韦高速等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切实加快项目进度。把投产达效作为项目实施的核心任务,对紫兆环保、秦电技改、韩城焦化、渭化“双醋”联产、舜天锂离子电池等重点在建项目,倒排工期,强化服务,确保早日竣工投产。加快富平汽贸物流园、潼关物流港、白水陕西苹果贸易市场建设进度。全力确保21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88亿元。
  狠抓招商引资。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奖励政策,建立项目落户协调服务机制。树立科学招商理念,以有利于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培植税源、保护环境为目标,重点招引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以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和战略投资为主攻方向,吸引国内外500强企业、100强民营企业投资渭南。在市级有关部门设立招商机构,选择优秀干部全天候招商。以驻外办事处为窗口,加强与在外人士的联系沟通,吸引更多企业来渭投资兴业。推广富平设立招商一、二、三局的经验,建立招商引资竞争机制。发挥现有投资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积极参加西洽会等大型招商活动,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300亿元。
  破解项目难题。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加强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管理,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帮助黑猫焦化等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年内引进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新增贷款100亿元。加快用地申报审批,集中使用建设用地计划,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积极推进拆旧建新、空心村整治等工作,盘活闲置土地。加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违法用地问题。
  (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园区为平台,不断壮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推进园区建设。按照“一业主导、多业协作”的思路,完善规划、强化功能、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建造一批标准厂房,增强园区孵化企业功能。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调节相结合的推动作用,强化园区关联性企业的分工协作,提高上下游产品配套链接程度。按照企业小循环、园区大循环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产业配套,支持园区形成循环产业集群。启动富平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建设,支持高新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加快建设,确保经济增长30%以上。各县市都要举全县之力办好各自园区,使其成为产业升级的领头羊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增强园区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力争园区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做强产业集群。按照“十二五”末全市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的目标,通过现代产业增量集聚,带动存量优化,促进总量提升。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实施合阳、蒲白、韩城1000万吨煤田勘探与开发,年内全市地方煤矿减至47个,产能提高到3000万吨。依托渭化、陕化和渭北煤化基地,加快180万吨甲醇及70万吨聚烯烃、陕化丁二醇等项目建设,推进煤化工向精细化工发展。支持龙钢集团与国家特大钢铁集团开展技术合作、金钼公司向精深加工领域发展、中金公司延伸黄金产业链,不断提高有色冶金产业聚合度。建成中联重科二期大型挖掘机、紫兆环保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生产线,支持北人印机、青峰纺机扩产建设,启动卤阳湖空港物流基地项目,使现代装备制造成为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成拓日新能6条光伏玻璃生产线,力争西安重装渭南LED光电工业园、安信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年内投产,把渭南建设成陕西新兴产业聚集区。坚持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花炮、农产品加工等传统工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发展。支持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创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户,工业增加值实现410亿元。强势推进节能减排,确保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2.2%、2%、1.8%和1.5%。
  壮大非公经济。发挥政府引导、调节、规范和促进职能,完善土地、财政、税收、信贷、出口等扶持政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更多非公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坚决清理和禁止不合理收费,减免企业行政性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激活民间资本,掀起全民创业新高潮。年内新增小企业1000户,个体工商户3000家,非公经济在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三)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坚持规划为纲,基础先行,以人口和产业聚集为主攻方向,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城,积极发展重点镇,加速建设秦东城市群。
  完善规划。按照建设“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两横两纵”秦东城市群,高起点修编城镇体系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按照百万人口的规模构架,编制中心城市路网、管网、绿化、商业网点、公益设施布局等专业性详规,为城市产业和人口聚集奠定基础。按照“十二五”末55%的城镇化率,编制县城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镇建设规划。启动韩城-蒲城-富平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编制,构建以城带乡、城乡共融的城镇群发展格局。严格规划管理,坚决制止建筑挤路压线和乱搭乱建,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建设。举市一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以建促创,以管促创。坚持拆建并举,实施中心城市拆迁项目52个、建设项目157个,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7条,打通主城区全部断头路。坚持“大绿、大水、大空间”理念,加快实施滨河大道、老城区等绿化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生态水景项目和点亮工程,努力营造推窗见绿、出家门进公园的宜居环境。启动华县撤县设区工作,加快韩城、华阴、富平、蒲城、大荔等县城扩容步伐。积极实施重点镇建设,在重点镇启动为农民建设普通商品房小区试点工作。开展合阳、华县、韩城等县市农村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城市社区27个、农村社区180个,完成投资3600万元。
  完善功能。加快幼儿园、学校、医院、人防、停车场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现代服务业繁荣和提升城市经济,加快推进国际会议中心、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升级改造餐饮、商贸、建材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养老、家政等新型服务业,积极培育金融保险、设计研发、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强化市民教育,积极倡导高雅文明、诚信普惠、健康包容的和谐生活方式。破除农民进城政策障碍,年内进城农民达到20万人以上,不断增加城市人气。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农民增收为根本,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调优产业结构。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带动,支持每个县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一村一品”为载体,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专业村、特色镇,促进设施瓜菜、畜牧养殖和有机林果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抓好110万亩地膜玉米、28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建设,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220万吨以上。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和大棚蔬菜,抓好华县、大荔等蔬菜基地建设,新增设施蔬菜5万亩以上。继续推进渭北现代果业项目,抓好葡萄、冬枣、核桃、猕猴桃等其他经济林果发展。加快富平奶山羊,临渭、合阳奶牛,澄城、大荔、临渭生猪,蒲城肉鸡等畜牧产业重点县建设,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小区300个,畜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推进农业产业化。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小额信贷、互助合作等方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雨润集团、陕富面业、八鱼油脂、红星乳业、渭恒农机等龙头企业,改造提升粮食仓储设施。依托优势资源,引进和发展组织化程度高、联系农户多、市场影响力大的农产品加工、物流龙头企业。推进食品企业加快品牌建设和技改扩能,大力开发文化名酒、特色饮料及营养保健品、航空和旅行食品。整合农技资源,推广大荔“农资农技双连锁服务”经验,不断提高农技服务水平。按照“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模式,支持企业与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年内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户以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00个以上。实施“万村千乡”、“新网”等农村流通工程,改扩建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8个,改造提升农家店1000个、农资配送中心120处。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实施灌区改造、水保治理等农田水利项目,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推进48个小二型水库治理,完成临渭、大荔、富平、白水等区域性供水工程,解决5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新建户用沼气池1.1万口。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和移民扶持工作,年内建成15个集中连片示范区和5个扶贫开发产业带,搬迁安置贫困人口4600人。加快农村公路升等改造步伐,巩固农村公路管护改革成果,积极发展农村客运,推动农村物流产业发展。启动天然林保护二期、三北防护林五期造林工程,全面实施渭河近堤和以西禹高速为重点的公路绿化,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突出加快渭河治理。实施渭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渭河城区段41公里、大荔段7公里堤防主体工程和全线滩区清障任务。启动南山支流治理项目,实施罗敷河、方山河河堤加固工程,加快二华夹槽滞洪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力争用三年时间,彻底根治南山支流水患,打造渭南人水亲和、城水相依、河湖相连、碧水环绕的靓丽景观。
  (五)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按照“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的发展定位,坚持用产业化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市场化开发,打造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第一板块。
  大景点支撑。加快实施华山索道、文化创意园、论剑主题公园及西岳庙保护性开发项目,积极做好华山申遗、国家地质公园申报,着手启动华山旅游上市工作,把华山建设成为全省旅游的精品和龙头。积极实施韩城、洽川景区和潼关古城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推进华县少华山森林公园、白水仓颉庙、蒲城桥陵、大荔沙苑旅游开发建设,开发航空体验、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健康美食、温泉养生、探险漂流等新型旅游,形成秦东特色旅游品牌。
  大服务引领。与国内、国际知名旅行社团联手,策划包装秦岭山水生态休闲游、渭北历史文化游、黄河风情休憩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构建秦东三日游、五日游格局。加快发展商务、假日、郊野等专业型特色旅馆,鼓励建设农家庭院等经济型旅馆,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发掘地方特色美食,组织民间社火、烟花、地方戏等演艺进景区,推进旅游产业由门票经济向消费经济过渡。办好2011年“中华文化游”主题年、通航大会等节会活动,借助世园会平台,加强旅游推介,不断提升我市旅游吸引力。强化旅游执法,严格导游队伍管理,坚决杜绝欺诈游客行为,力争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600万人次。
  大文化融合。以挖掘、整理、开发东府文化为抓手,引进市场化运作模式和竞争机制,大力推进富平陶艺、华州皮影等文化创意园区和韩城古城文化街市项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推进蒲城麦秆画、澄城剪纸、合阳线戏、白水九龙木雕产业化发展,让渭南锣鼓、华阴老腔唱响全国,走向世界。扶持演艺集团、影视集团等改制企业实施精品工程,发展创意产业,创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剧目2部以上,提升文化软实力。年内旅游文化产业综合收入突破130亿元。
  (六)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
  全力落实配套资金,切实加大投入,重点为老百姓办好八件实事。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政策提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五保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2万人、107万人、29.1万人、14.5万人和9.3万人。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全覆盖。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行孤儿发放生活费制度,为残疾人办好生活补贴发放等十件实事。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规范临时救助制度。加快敬老院建设,落实好8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助,让老、弱、病、残、困等弱势群体都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2.5万套162.6万平米,统筹建设拆迁安置房,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城中村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通过房屋限价、货币直补、住房公积金支持、企业代建等方式,加快解决基层干部、农村教师、医生的住房问题。
  建立完善就业政策支撑体系。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载体,落实各项激励扶持政策,完善以就业服务和资金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积极开发公益岗位,开展就业援助,帮助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充分就业。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以创业促就业。年内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突破80万,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
  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发展民办幼儿园,年内每个县城新建1所标准化示范幼儿园,三分之一镇建成公办中心幼儿园。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快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学生就近入学。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入园4所院校完成主体工程,打造西部重要的职教培训基地。重视特殊教育,为残障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完善以县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安心工程,加强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年内市中心医院新院建成使用,高新区、经开区等综合医院开工建设。实施好65岁以上老人健康检查、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普查治疗等医疗服务。深入推进母亲健康、优生促进两项工程,在农村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产前免费检查。
  统筹发展文体事业。积极实施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完成体育中心主体工程,加快市文化中心、博物馆建设。统筹建设农民体育建身工程和城市社区健身广场工程,建成湭河健身长廊。完成81个乡镇文化站和200个村级文化室建设,推进城乡文化广场建设,实施边远地区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让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完善责任追究办法,实行定期讲评制度,落实奖惩机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深入推进平安渭南建设,健全以技防基础设施为重点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加强村组、社区等基层组织建设,完善规范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重视刑释人员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坚持信访联席会议和干部下访等制度,妥善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健全安全稳定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和整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建立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部位经常性安全监督检查机制,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把改革开放作为区域经济的动力源泉,在改革中破解发展难题,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活力。
  抓好重点领域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国有工商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切实搞好政府机构改革,科学确定机构和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质量评估和考试招生制度,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全民医保、医药分离、基本药物三统一等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改革,探索重点镇设立镇级财政试点工作。创新投融资体制,盘活国有资产,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域外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启动建设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陆路口岸,力争国家批准设立渭南海关,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坚持主动对接、积极融入,扩大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秦晋豫金三角等周边地区特别是西安的横向联系,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突出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更多吸纳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外资企业转移投资,把我市建成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基地。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一批工贸、农贸、技贸一体化的外向型企业和出口创汇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跨国经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打造最优发展环境。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构建高效率、快节奏的行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优质服务吸引项目落户、助推企业发展。强化投资环境治理,建立企业、园区评价职能部门制度,坚决刹住吃拿卡要、刁难企业的行为,严厉打击少数不法分子强买强卖、阻挠施工等行为。坚持以诚待商,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实心实意帮助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努力营造“企业家功高、纳税人至上”的浓厚氛围,使渭南真正成为投资创业的一方热土。
  (八)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我们深知,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的职责就是为人民做事,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积极进取,毫不懈怠,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调研、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听证和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发审核,坚决杜绝不合法行政审批。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认真做好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工作联系。支持驻渭部队和武警部队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力争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健全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和网络媒体监督,不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切实改进作风。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科学设置指标,严格确定目标,鞭策各级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强化干部教育,不断提高素质,提升境界,在驾驭经济发展上显能力,在做好群众工作上长本领,在推进改革创新上见成效。深入开展“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整治懒、散、浮等不良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常怀敬民之心,勤思富民之策,笃行利民之举,满腔热忱为民履职、帮民解忧。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腾出更多时间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推进工作。加强对公务人员的效能监察,严肃整治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加强廉政建设。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规范用权、理财、管人行为,加大土地批租、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反腐力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公共资金和事业单位经营性收入管理。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监督机关的作用,加强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用权、履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乱纪案件。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解决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以为民、务实、清廉的新形象促进发展、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的领导下,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务实重干,求实求效,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不断开创渭南科学发展新局面!